第一书下乡效果就是不一样
进入廊坊固安县“古乐之乡”屈家营村,古色古香、高大典雅的仿古牌楼,新颖别致的徽派农家庭院,富有韵味的墙体彩绘映入眼帘……处处凸显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屈家营音乐会”的特色。在这个古乐文化村庄,随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不断深入,一个个现代田园式的“美丽庭院”不断涌现,屈丽萍家就是其中之一。屈丽萍家里不仅整洁舒适、现代设施配套、环境优美,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家庭里,传承和保护了古音乐文化。
屈家营音乐会自建会以来,一直没有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,直到2013年仍然如此。2006年5月,“屈家营音乐会”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吸引了诸多的新闻媒体和国际友人来屈家营村采访和采风。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音乐会的传承依然是一个较大的困难。比如每年冬季招收了一些男孩学音乐,付出很大精力教授,可学一段时间,这些人就外出打工去了,所以音乐会仍然受现代文化冲击、经济大潮的影响,难以有较大的发展。
从2013年初,经县委县政府和村党支部、村委会研究决定,打破音乐会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,音乐会招收了第一批16名女学员,她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很快熟识了乐谱,并能够登台表演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屈丽萍就是表现较为突出的其中一个。
屈丽萍出自音乐世家,她的曾祖父屈树芬、祖父屈炳林、父亲屈印清都是原来音乐会的骨干成员。她自幼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,受到了不少的古乐熏陶,也对古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这次有了机会,为使其世代相传,发扬光大,她决心加入音乐会。她还有一个学习的优势,就是丈夫孙军从15岁就加入了音乐会,与自己的祖父学习打鼓。屈丽萍入会以后,与丈夫虚心学习,和同伴切磋技艺,进步很快。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,有决心、有信心,克服一切困难把音乐会的全部技艺学到手。
屈丽萍一开始加入音乐会时,每天晚上要到会堂学习至少两个小时的古乐知识,平时会里有活动还会按时参加。为此,耽误了家里渔具加工的不少收入,家里人一开始非常不理解,屈丽萍就和家人解释:“咱家少挣几个钱,也要把古音乐这个宝贝传承下去,绝不能辜负前辈对自己的希望,国家对古乐的重视。”这样一来,家人也就不说什么了。自2013年10月入会学习一年多以来,她已经能够熟练背诵20余支小曲。
“我和丈夫孙军携手并肩,夫唱妇随,有决心一定把音乐会发扬光大,绝不让这600多年的古乐在我们手上失传。”屈丽萍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