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上年龄最大的墙绘画师高手
在您的心目中墙绘画师们是怎样的形象?身着长衣、仙风道骨?还是西装革履、风度翩翩?艺术家的画室又会是什么样子?宽敞宏伟、富丽堂皇?
今天小编要带您认识一位“超凡脱俗”的大画家他的形象,一定会让您大跌眼镜,沧州肃宁县的付家佐村,是一个沧定公路旁的普通小村。每天,村旁的公路上会有无数量满载货物的大货车飞驰而过,掀起阵阵飞扬的尘土。村西头一间毫不起眼的柴火房里,“蜗居”着一位画术精湛的乡村画家。
门前杂草丛生,破破烂烂的门窗框,一辆没上锁的破旧自行车安静的停在那里。这就是我们本期981·红人馆主人公——乡村画家裴振江的“画室”。
走进这间所谓的“画室”,小编发现里面挂满了各种时期的油画,画中的人物、场景被刻画的惟妙惟肖。地上散落着用款泉水瓶底裁成的颜料盒和几撮旱烟叶。从落满灰尘的破旧窗框和角落里堆着的几捆柴火可以看出,这间十平米不到的小破屋,是一间废弃的柴火房。
破破烂烂的蓝色工作服上沾满了各种颜料,缠满白色胶布的眼镜松松垮垮的挂在耳朵上,黝黑的皮肤,布满皱纹的脸庞……这位看似拾荒者的老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——裴振江,今年77岁的他正蹲坐在“画室”的正中央,构思着画架上还未完成的巨幅画作——《擂鼓克肃宁》。
当地人不一定认识裴振江,但一定见过他的作品。小到瓷砖、彩镜,大到影壁墙、古建彩绘,多少年里,裴振江走村串户,画遍了肃宁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新娘子的陪嫁品中一定会有一块挂在正屋的大镜子,镜子上都要题字、画画,象征吉祥和美的龙凤呈祥、年年有鱼,整个肃宁县的这个物件儿,基本都是裴振江的作品。同样,一个手绘的影背墙是当时殷实人家建功立业的出彩所在,那也都出自裴振江之手。
街头广告,政策宣传,那时候都是手工绘画。七、八十年代肃宁见的广告画、宣传标语,大多是裴振江的作品。至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师素刘守真君庙内所有壁画、雕塑、古建彩绘,更是裴振江几十年创作灵感、画工技巧、古建常识的集中体现。而裴振江最近的一部作品,就是许河村的巨幅毛主席像。为了这幅作品,这位年近80的老人头顶烈日,在高高的木头架子上爬上爬下画了三天。
其实本地画作只是裴振江作品中的小部分,他的大部分画作都在外地。三十多年来,他画过的亭子300多个,长廊近千米,高大的牌楼十几个,另有40多座雕塑,最高的雕塑竟达8米,它们有的在平原之上,有的在高山之巅。
除了室外巨幅画作,裴振江还擅长室内油画。“这一幅,是唐山大地震之后我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创作的;这一幅,画的是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巨幅画作在联合国大厅挂起时的场景;这两幅,是当时唐山古冶车务段工人工作的场景。”在裴振江的画室中,悬挂着他各个时期创作的油画,每一幅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,画中人物刻画的十分细腻,色彩丰富,可以看出裴振江的绘画功底十分深厚。
这幅作品刻画的是中国画家的画作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场景。画中几十位人物各有各的神情,画作右侧,中方代表正在和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亲切握手,身着各国特色服装的各国代表有的拍手叫好,有的合影留念,还有的神情低落的蜷缩在画幅边缘。这些场景,都是这位几乎没有上过学的农村画家想象出来的。
这位肃宁的农村老人,是怎样走上绘画道路的呢?“我从小就喜欢画画,但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允许,一直都没有条件接触绘画。”说到这里,裴振江点上了一只旱烟,回想起了自己的绘画生涯。1955年,不满二十岁的裴振江到安徽合肥投奔亲戚,在合肥矿山机械厂做车工学徒。1956年,合肥市文化馆开办业余美术训练班夜班,自幼喜欢绘画的裴振江第一时间报了名。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,只要不上夜班,裴振江总会准时坐在教室里和美术老师一起畅游艺术海洋,白天上班时,他也不闲着,一有机会就会找来生产线上的工人做模特练习绘画,厂里的工友基本都被他画遍了,而这三年,也是裴振江唯一一次接受正规训练。
因为绘画天赋突出加之刻苦训练,裴振江的绘画水平突飞猛涨,后来因为会画画,他被调到厂里的公会搞宣传,负责厂里的板报、标语、宣传画。在之后的工作中,因为家庭原因裴振江被调到天津工作,在天津工作的那段时间,裴振江干着扛大包、搬砖头的工作,可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。远在合肥的美术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,专门致信自己美术界的好友帮忙关照,在曾经美术恩师的引领下,裴振江加入了天津市美术家协会,再一次走上了绘画之路。
在天津工作一段时间后,裴振江回到老家肃宁,进入了肃宁县文化馆,成为了一名专职画师,肃宁街头大大小小的画作,都是在裴振江在文化馆工作时期完成的。
裴振江的画作,虽然没有登上过知名画展,也没有拍出过天价,但记录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。在他的画作中,他最满意的就是这幅《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》。
这幅作品反应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主席视察安徽时的场景,从创作到修改,裴振江历时一年才完成这幅作品。如今,他已经记不清这幅作品的具体尺寸,但他知道,这幅画作至今还收藏在《安徽省博物馆》。
最近,裴振江受肃宁县委宣传部的委托正在创作大幅油画《擂鼓克肃宁》,这幅画描述的是1944年9月肃宁解放的一幕,肃宁百姓自发地抬着100余面冀中大鼓,围着肃宁县城擂鼓助战,以壮军威。解放肃宁战役打了19个小时,鼓声也整整响了19个小时。《擂鼓克肃宁》这幅油画就要把当年那宏大热烈的场面表现出来,创作这样一幅作品,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西画技法。“刚拿到这个题材的时候,我心里想的是这么多年了,我终于等到了一个让我心动并且会付出全部完成的画作。”
和所有画家一样,裴振江十分感性,望着墙上这幅还未完成的作品,他抽着手中的旱烟落下了眼泪。“我这一辈子,画了太多历史素材的油画,解放肃宁的时候,我还是个孩子,但我至今都记得全程敲锣打鼓的壮观场面,革命军人为了我们付出了太多,终于可以不为过日子创作一幅好画了,终于能为家乡留下点有意义的东西了,我说什么也要把这幅画画好!”说着说着,裴振江抱起画板,拿起画笔,仔细的在画布上勾勒着。
看到小编拿起相机,裴大爷不好意思的说:“要不别拍了,我的画板不好看,正规的画板都有个镂空的手抠,方便拿,我这个就是块用了二三十年的破木头板子”。
如今,裴振江还会每天天一亮就来到这间“中国最简陋画室”,叼起旱烟,拿起画笔,抱着画板进行创作,一画就是一天。他是一位值得膜拜的艺术大师,是一位可钦可敬的文化坚守者。如果,裴振江以这身装束在中国美术馆搞一次自己的艺术作品展,在中国美术界会产生怎样的轰动效果?他是裴振江。大隐隐于市,优秀的艺术需要真正的扎根基层汲取营养。